今天小编分享的综合百科: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 ,各民族传统节日 各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关于白族节日风俗的简短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傣族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欢迎阅读。
各民族传统节日 各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朝鲜族主要节日有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 过小年,陇端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等。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1.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2.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关于白族节日风俗的简短介绍)
白族:据文献记载,先民为苍山下、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元之前,白族先民曾被称作“白蛮”;元以后,因受文化属性影响较深其生活习性较为接近汉人,遂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而“白人”亦是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白族人亦自称“白子”、“白尼”、“白伙”。
明清以后被称为“民家”。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讲到白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有:“火把节”、“三月街”、“绕三灵”、“耍海会”、“拜日望”、“祭本主”等;又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佳节。只是其中火把节、三月街作为民族饶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活动,一直延传至今,熟为人知。
“火把节”
在西南民族中影响甚广,其起源是西南民族历史尚待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民间广泛流传的起源是"火烧松明楼"的故事;亦有起源于人们对火的崇拜之说,用以祈福五谷丰登。
而今,火把节已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共同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亦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是,白族的火把节不仅是白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也是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比仅盛行于泛洱海区域的“三月街”活动意义重加的重要,其主要是纪念邓赕诏主夫人——柏节的高风亮节、坚贞不屈,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时至农历的六月二十五这一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来庆祝节日。
“三月街”
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为大理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三月举行,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为期七天。
地点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
其产生与佛教在大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已逐渐演变成物资交流会。每到会期,各族人民云集在这里进行贸易,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
“绕三灵”
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春歌舞盛大集会,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是白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绕三灵”也记写为“绕山林”、“绕桑林”、“逛山林”等等。所谓“三灵”,是指湃海西岸三个神灵象征,它们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几位重要“本主”和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诸神,供奉它们的庙字分别称为“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大理庆洞本主庙)和“仙都”(河涘江洱河神桐)。
由于“绕三灵”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性活动,历史上没有得官方和社会专业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所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耍海会民间也称“捞尸会”,流行于云南省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庄。
“耍海会”
民间也称“捞尸会”,流行于云南省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庄。因起源传说不同,云南各地耍海会的时间也有前后,一般三至五天不等,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
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也最为热闹。
在耍海的日子里,洱海里白帆点点,岸上人山人海,人们吹起唢呐,唱着《大本曲》,对着调子,舞着霸王鞭,跳起仙鹤舞,“赛龙舟”尽情欢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拜日望”
是白族勒墨人的盛大集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九举行,意为“拜二月”,是缅怀先烈的纪念节日,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先人。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州境内和迪庆州维西县的勒墨人聚居地。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这一天,沿澜沧江两岸居住的勒墨人都到兰坪县河西乡高山井赶街集会,并在集会地竖起一根“吉利棍”,旁边放一张木刻画像。
十四日,选三个能歌善舞的青壮年扮成不同身份,以跳锅庄的形式进行表演,再现战争的场面,以表示对先烈的缅怀和致敬。十五日至十八日赶街集会,十九日下午便倒下“吉利棍”闭会。
“祭本主”
亦可称之为本主崇拜,是白族所特有的一种多神崇拜、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源于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它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并且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
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因其崇拜对象具有亦神亦人的特点而深深扎根于白族人心目之中,久盛不衰,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自本主崇拜形成后,白族人民时时以本主为楷模,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取向都以他为准绳。
白族本主崇拜这独特的文化载体,借助独特的民族崇拜及宗教信仰的维护和支持,以强大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塑造出白族人民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热情、智慧的民族性格。形成推仁义、懂博爱、尚礼仪、尊忠孝、重文雅的良好人文生态环境。
但凡白族聚居的村落,几乎都有本主庙,“本主”,意为“本境福主”,是每个白族村社所供奉的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凡本主都有各自特定的节日,即本主节,既是白族群众对本主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活动,每逢新年,当地人都会前往本主庙祭拜诵经、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族,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特信仰、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沿袭中,不仅保留了众多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建筑、雕刻、服饰、艺术等宝贵文化遗产,也形成了在中华56个民族中独树一织的居住、饮食、婚姻、礼仪等民风习俗。
在今天的白族人生活中,即能感受到上古勤劳与质朴也不失今日的融合与兴盛。
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有除夕、 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
1、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2、 春节: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4、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扫墓、踏青,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傣族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
1、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2、春节: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春节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欢乐祥和为主要内容,是我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3、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传统习俗包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4、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有禁烟火、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
5、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活动。
6、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九狮拜象、游旱龙、端午浴等。
7、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等,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中秋节在我国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同时也是东南亚和东亚各国当地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季的传统习俗主要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等。
8、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为了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赏秋、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
9、腊八节: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节日,主要的习俗包括祭祀先祖、喝腊八粥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1、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
2、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3、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4、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5、刀杆节,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6、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亦称宰牲节。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有:(1)举行会礼,穆斯林们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中国新疆地区的穆斯林称该节日为“大尔德”(大节日)。这一天,穆斯林们都精心打扮,宰杀牲口,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做客,同时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而在回族穆斯林当中,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就低于开斋节,一般把它称为“小尔德”(小节日)。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包括且不仅限于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交流分享。如侵害到您的权利,请联系:[email protected]